香港由零到現在 (一)

「順流逆流」不經覺在這圈中經過幾十年,在這圈中經過順逆流,每一顆汗水,都未必可換取一點善笑聲,默然在這一生都償透。幾多艱辛、苦楚,我都要面對接受,幾多辛酸都未肯放手,在這圈中看透不少是與非,有成功,有失敗,有些同行默然引退轉業,有些同行尚能於業內豎立不倒,成就超然不菲。
回首話當年,50-60年代,當時香港經濟發展進度遲緩,普遍百姓生活都較為緊拙,大都能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,已算不錯。社會環境人浮於事,在一些街頭路邊,都經常發現一批批之失業人仕聚集,等候希望能有一些需要工人之人仕來找人開工,就是這樣開一天工,算一天工錢,今天有工開,明天就有可能失業,朝不保夕,貪民窟寮屋到處可見,一些算好一點之建築樓宇當時是三、四層高左右,已算是洋樓了,在後巷,大都被貪民佔據搭上本棚棲身。
 60年代寮屋區的小朋友
在這種經濟環境下,大家都可想像是怎樣,偷、搶、扒和劫之行為經常都可見到、遇到。治安上談不上條件,在一些寮屋區,經常都上演追賊、捉賊事件,直到一場暴亂發生,政府當時需出動英軍,開始鎮壓,此後警力才慢慢增加,治安亦慢慢持好,投資香港之企業、工業和實業亦開始增加,而且大以輕工業,香港經濟漸有起色,老佰姓生活亦開始穩步發展,但並不代表脫貧。輕工業增加,進出口亦相應加大,大型貨輪漸見增多,香港經濟發展漸見向好發展。
家庭式加工
現時大家都有可能忘記,但肯定的是當時在一些寮屋,徒置區,長大之朋友都不會忘記,60年代有很多輕工業可帶到入家庭加工,例如穿塑膠花、穿珠珠、手工簡易刺繡、剪線頭和毛絨頭等,都是60年代,經濟發展其中一新景象,一家幾口,齊心合力一天總合工資也勉可糊口,而唯一的娛樂是聽麗的呼聲電台廣播、到一些涼茶鋪看黑白電視劇集,一毛一套、又或到一些廉價戲院看電影,3毛前座、5毛中座、7毛後座。新春到,一家大細到荔園遊樂場和兵頭花園(植物公園)走走,看看動物園,已是非常滿足及寫意了。
兵頭花園 麗的呼聲電台廣播大廈

舊式香港電影院
試想在這種經濟條件下,養寵物算是奢侈,只有家境經濟條件好,起碼都是小康,才有資格去想,住洋樓才有資格養番狗。小孩時,長者都經常掛上嘴邊說「你們成長之後要努力賺錢,賺到錢就可以住洋樓養番狗啦!」以當時來說,能住洋樓,可養一隻番狗,就代表經濟有一定成就,非富則貴,可想想,能養一隻番狗是何等奢想。 (番狗)意思是指海外名犬。
|